据合肥日报报道,科技创新指数显示了一个城市的科创力活力和动力。从2019年到2021年,合肥科技创新指数分别为234.1331.6和379.3,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2020年和2021年的科技创新指数分别增加了97.5和47.6。这是因为合肥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措施。如今,合肥已经成为创新和创业的热土,国内外人才科技型企业在这里做梦,梦想前进。
为了充分发挥整体协调功能,合肥建立了横向合作纵向联动的科技工作机制,推进科技改革科技项目科技政策等重大事项,利用全市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建设全市“一盘棋”,构建了推进创新的“大科技”格局。
除了规范化制度外,合肥还全力提高创新服务,推进科技领域的“旁观服”,制定科研人员参与活动的负面清单,实施科研项目经费“道建制”,为科研人员实施“缓解负担”。同时,推进科技攻关机制改革,采用“揭露监督”科研项目的建立和实施方式,着力解决重点领域难题主要共性技术问题。
不仅如此,合肥还加强了政策资金引导。合肥每年修订科技创新政策,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研发ampD注重攻关创新平台建设等关键环节,运用“借力补充”“科技金融”等方式加强资金支持,最大限度地引导和刺激各种创新主体,提高科技创新能力。2021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为174.1亿韩元,比2012年增加了6.7倍。
提供“一站式”服务
科技型企业的培育离不开成果转化服务。合肥专注于成果转化的困难拦截点和痛点,构建全链条闭环的科学成果转化模式,为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一站式”服务。
2022年,合肥在全国率先成立了4个成果转化专业班,与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工大安大等10所化肥主要高校对接,将正常化灯门成果物“宝”挖到市场,在化肥现场进行交易转化和应用。今年1~8月,成果转化专业班共成立了转化性和538家130家新企业作为肥料。
为了解决成果转化“第一公里”融资难题,合肥共设立规模5亿元的种子基金,并投入早期小规模自主,形成了对高校院科技成果的“第一杠杆动力”作用。在成果应用中强调重点领域,先试用,制作第一个155个新技术新产品模型示范应用场景。
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不仅要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还要有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