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7.1638元,较上个交易日上涨30个百分点,但仍然位于近10年的低位附近。
10月25日,美国公布的房价指数里士满联储制造业指数和谘询会消费者信心指数不及预期。 数据公布后,美元指数大幅下跌逾百点,至111关口下方,现货黄金短线超过20美元,美股三大股价强势上涨,比特币重返2万美元大关。
美元26日的下跌,是持续了几个月的强烈插曲。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美元指数下跌15.63%,日元下跌28.79%,英镑下跌15.26%,人民币下跌14.54%,欧元下跌12.40%。 人民币和其他非美货币面临的贬值压力,主要不是各自的国内因素造成的,而是外部美元升值的冲击。
10月24日,离岸人民币和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双跌破7.30,均创2008年2月以来新低。 10月25日,人民银行外汇局出手将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整参数从1上调至1.25。 这一措施有助于提高国内美元流动性,缓解现金市场人民币贬值压力。
此外,中国货币网的数据显示,三大人民币汇率指数比今年初基本持平,表明从长期来看仍然处于高位区间,人民币汇率仍然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与借鉴一篮子货币的双边汇率相比,借鉴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汇率指数更能反映一国商品和服务的综合竞争力,发挥汇率进出口投资和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
具体数据显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10月21日公布的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为101.60,周折下跌0.23。 BIS货币篮子人民币汇率指数为107.06,每周上涨0.02的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汇率指数为98.36,每周下跌0.04。
汇率政策工具箱还很充分
今年以来,央行主要采取发行离岸央票降低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整参数等手段调控人民币汇率。 此外,市场也推测逆周期因子可能已重启。 然而,央行的汇率政策工具箱远不止这些。
此外,央行可以积极运用宏观审慎和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等措施。 回想一下,当遭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日元贬值压力时,人民币汇率也遭遇了1994年汇率市场化改革后的严峻挑战。 当时,能够战胜危机的有两大“法宝”。 一是通过竞争性贬值来稳定预期,二是通过严格的“结汇大检查”来防止资本外逃。
此外,央行的公开表态也是调控汇率的手段之一。 10月11日,人民银行在《深入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文章中指出,人民币趋势明确,人民币资产安全,未来世界对人民币的认可度将不断加强。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合中国国情,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两手”作用,经得起诸多外部冲击考验,人民银行可以积累丰富的应对经验,有效管理市场预期,为汇率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贸易顺差是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坚实基础
人民银行在《深入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一文中指出,近期我国经济整体继续恢复发展态势,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保持物价基本稳定,贸易顺差继续保持高位,今年前八个月贸易差额5605亿美元,同比增长57% 随着宏观政策效应的显现,经济基本盘将更加巩固,这是汇率稳定运行的最大基本盘。
10月24日,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31.11万亿元,同比增长9.9%。 其中,出口17.67万亿元,增长13.8%; 进口额13.44万亿元,增长5.2%; 贸易顺差4.23万亿元,扩大53.7%。 以美元计价,第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为4.75万亿美元,增长8.7%。 其中,出口额为2.7万亿美元,增长12.5%。 进口额2.05万亿美元,增长4.1%; 贸易盈余6451.5亿美元,扩大了51.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