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城乡之间仍然存在“差距”。与64.72%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6.7%。两者之间超过18个百分点的跨度,意味着仍有两亿多人在城乡之间“流浪”,造成日常生活空间和户籍的割裂。
src=' http://i7 . hexun . com/2022-10-24/206949944 . jpg '
基于多年在成都等地的实地考察,周其仁用“现实世界经济学”解释了城乡分割的症结和未来走向,为思考新一轮城镇化中的城乡一体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动力机制
在周其仁看来,许多人聚集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地理空间。一旦达到一定的人口密度标准,这个地方就会被命名为城市。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喜欢聚集在城市里?撇开文化和文明因素不谈,经济动力似乎很直接:——个城市创造了更高的收入。
例如,拿起一个饮料瓶就是要走的路。城乡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是在农村或者小地方,一天也捡不了几只鸟,没法养家糊口。只有到了大都市,还可以去拿饮料。如果你做得好,你可以发财。
基于现实的制约,仍然有很多人无法靠高科技谋生,无法得到社会保障的支持。这就是“低端产业”很有用的原因,虽然并不普及。比如看门搬运送货保洁家政洗脚收垃圾等。“一个城市可以有这么多种生活方式,简直难以置信”。
这是城市“能力”的直观体现,“城市化”的浪潮势不可挡。周其仁认为其基本原理是,人口集聚必然导致分工的深化,从而产生在密度不足的地方不可能出现的收入机会。这是因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集聚多于人口集聚:
“起初,也许安全或其他随机因素促成了人口聚集,但一旦人们发现人口聚集有利于经济增长,聚集在一起有利于增加收入,聚集和再聚集的增长引擎就启动了。”
无论有多少人偏好人口增长的均衡模式,都改变不了人口流动的基本逻辑,即在流动中聚集,然后流动,再聚集,直到人口经济财富在地理上向相对较小的区域集中。
再者,周其仁提出“人口聚集带动更高的人口聚集”是城市化的第一推力;“经济集聚刺激更高的人口集聚”是城市化的第二个推力。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城市化率的上升。
城乡差距
为什么会出现“城市化小马拉不动工业化大车”的现象?
简而言之,原来用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土地,现在已经转移到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用地。如果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代表“人口城市化”,那么城市建设用地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代表“土地城市化”。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农民进城权和进城地权都在扩大,但“发展进度”并不平衡。农民进城容易,农民进城难,造成“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象。从周其仁土地产权变迁的线索入手,分析了“行政垄断土地市场化”机制的形成,并引入了“土地饥渴”的概念;
换句话说,就是土地流转。相比较而言,前两个门是先从农村突破,再从农村到城市,逐渐形成农产品和农民工的市场。只有反方向推开土地市场的大门,城市土地市场交易才先出现,然后由近及远辐射,逐渐汇成一个城乡相连的土地市场。
src=' http://i4 . hexun . com/2022-10-24/206949946 . jpg '
他举了一个例子。从卫星图片上看,云南省弥渡县多为山地,平地较少,耕地较少。然而,许多房子都是破旧的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各地不断探索这一机制,开展了“宅基地置换”“土地流转”等试点。例如,上海的宅基地置换计划旨在将农民集中到城镇,将耕地集中到养殖专家,将工业集中到园区;成都将“重新界定产权”,以促进城乡之间土地的有效流转。
“这些问题要从顶层设计到底层实践双向解决。目前看来,需要很大的耐心。我一直相信,一些本应市场化的改革,最终可以变成基于法治的商业。
当足够多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那么就提升为正式文件,最后成为可持续的业务。这项业务一步一步优化的细致程度往往超乎想象。”周其仁说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