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汽车制造项目取得了新的进展,但看起来更像是踩刹车。
2022年8月1日,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的合资企业智记汽车宣布完成一轮股权融资协议。本轮融资由交通银行集团股权投资平台交通银行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牵头,上汽集团继续进行额外投资。投资后,估值将达到近3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没有在其“亲子”智记汽车的A轮融资中追加投资。此外,从集记的发展历史来看,阿里参与汽车制造的并不多。除了为智记提供阿里云和阿里OS操作系统等基本功能外,阿里巴巴似乎还承担了更多“承载流量”的任务。
在智能制造领域,阿里放弃了一个机会:手机。阿里这次会错过智能车吗
2020年11月26日,在上海中心观光厅顶楼,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举行了一场签约仪式,诞生了一个新的高端汽车品牌智记汽车。
阿里巴巴此举发生在百度和吉利冠轩合资生产汽车的46天前,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正式宣布进入汽车制造业的124天前。在此期间,阿里巴巴是第一个进入汽车制造新闻的公司。百度和小米似乎是后来者。
然而,所有权结构表明,阿里巴巴对汽车制造业务不感兴趣。
2020年12月25日,智基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在浦东新区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0亿元。其中,上汽投资54亿元,持股54%;张江和阿里巴巴各投资18亿元,持有18%的股份。
正如你所看到的,上汽集团在智驰的合资企业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阿里看起来更像一个项目赞助商,或“吉祥物”
一个新的汽车品牌要想大放异彩,必须有强大的投资者支持。与2014年威利成立的地方一样,它立即得到了数十家知名机构的支持。当时,李斌拿钱的逻辑是,每个家庭都应该尽可能少拿钱,把机会留给更多的“朋友”。
阿里巴巴对Xpeng的投资就是证明。
2017年和2018年,阿里巴巴参与了Xpeng的A+系列和B+系列融资,但随后消失,错过了B+、C和C+系列投资。直到Xpeng的首次公开发行,阿里巴巴才重新成为Xpeng融资的主要投资者。他一手将Xpeng送到了纽约证券交易所,阿里巴巴在那里为首次公开募股额外支付了2亿美元。
4月,根据该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文件,截至2021 3月31日,Xpeng Automotive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何持有22.7%的股份和56.6%的投票权;阿里巴巴持有百分之十二的股份和百分之十四点六的投票权——它仍然是Xpeng的第二大股东。
小鹏P7
此外,在2019年,当Xpeng P7车型仍处于预售阶段时,Xpeng Automobile宣布将与支付宝合作,共同开发“汽车支付”功能。第二年,双方合作不断深化。支付宝Applet与Xopeng车辆系统全面对接,阿里巴巴生态系统逐步进入车辆。
在智驰合资企业中,阿里巴巴仍然没有参与该车辆,并且仍然在智能驾驶和智能驾驶舱两个层面提供基础技术支持。
例如,阿里巴巴与智记合作的“云数据工厂”可以为智记智能驾驶系统的数据采集、标记、上传、计算和人工智能培训提供高度可靠和高效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阿里巴巴还帮助智记完成了整个业务系统的100%,实现了云原生状态。
虽然他们表面上微笑,但在幕后,双方并不乐于合作。
因为从一开始,阿里就不打算深入参与车辆制造,其锚固系统是车载系统。在软件定义的汽车时代,车载操作系统是智能汽车的“大脑”,也是核心入口。阿里巴巴正在占领这个门户。
想象是美丽的,但现实是瘦骨嶙峋的。作为Zebra的两大股东,上汽和阿里在Zebra未来的发展问题上存在分歧。
上汽希望斑马将成为其车型的特殊操作系统,帮助荣威和Mg品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阿里巴巴希望标准化和扩展Zebra的产品将帮助其尽快在IOV市场站稳脚跟。
这实际上是汽车行业标准化中的一个矛盾-汽车公司希望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开发一套技术,以建立行业独创性和领导力。然而,供应商通常期望一组研发成果可以在不同的产品中重复使用,并且研发成本可以按规模平均分配。
随着冲突的加剧,斑马网络首席执行官史学松和高级副总裁周平于2019年初辞职。这一波高管辞职为斑马网络企业战略重组拉开了序幕。2020年5月,这双靴子掉到了地上——阿里巴巴派了许多高管再次接手斑马的方向盘。
然而,Zebra的重组只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行业的一般问题。这是因为大型汽车公司往往对与供应商合作持谨慎态度。
从目前的合作汽车公司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出,Zebra在开发新客户方面进展不佳。除了一汽-大众,Zebra的汽车合作伙伴是上汽相关品牌,如上汽荣威、上汽大通、明觉、飞帆、斯柯达和与阿里的合资企业智记汽车。
在谈到汽车企业与华为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合作时,上汽集团董事长陈红表示,他说,提出“灵魂理论”的观点:“上汽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进行自主驾驶是不可接受的。它就像一家为我们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这样,它将是灵魂,上汽将是身体。上汽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它应该控制灵魂本身。”
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汽车公司都希望依靠合作伙伴快速交付成果,但不希望供应商控制自己的未来命运。
百度早就看透了汽车行业的“内幕”。
[新闻消息]
在与游戏机制造商的合作中,Bai Apollo的吸引力在于百度向汽车公司提供软件和算法,百度将向他们提供数据反馈和一些产品要求。但争议的焦点在于,汽车公司希望建立自己的闭环系统,不想将供应商视为闭环系统的一部分,并冒着被“困住”的风险。“对凡人世界的幻想破灭了”,百度制造了自己的汽车。毕竟,只有深入硬件制造业,我们才能充分掌握数据生产能力,形成更稳健、更稳定的循环。
在PC互联网时代,BAT被描述为百度的技术、腾讯的产品和阿里巴巴的运营。技术一直是百度的基础。然而,阿里似乎离硬件很远。
2015年,它仍然是智能手机创业的开端。“阿里巴巴永远不会涉足硬件制造业,因为这不是阿里巴巴擅长的,”阿里巴巴的王健曾在接受Yunos采访时表示。在一眨眼之间,当进入智能车的进气口时,不接触硬件的设置将继续。
华为是最后一家反复表示不会生产汽车的大公司。
华为进入汽车行业的压力更大。2020年,华为的手机业务遭受重创。根据IDC的数据,2020年,华为全球手机出货量为1.89亿部,同比下降21.5%。因此,华为的消费业务收入在2020年同比增长3.3%,达到4829亿元。
在手机业务受阻后,全国各地5000多家位置和规模都不错的高端体验店将很快脱销。这些商店大多由华为的零售合作伙伴运营,与商场和业主签订了长达五年或更长时间的合同。
这就是为什么华为如此热衷于选择已经拥有现成工厂和现成产品的汽车公司。一方面,这些汽车企业可以快速将华为的产品打入汽车产业链,解决急需;另一方面,华为可以借鉴合作汽车企业的成熟管理经验,为未来涉足汽车行业做好充分准备。
本质上,当互联网和技术公司进入汽车行业时,绝大多数将首先考虑现有业务的组合以及汽车行业的需求和趋势。然而,随着合作的深入,更有能力的跨境玩家会发现他们可以走得越来越深-百度就是这样,华为仍在探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