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咎。 斯:那么。 至:到,这里指归顺。 7自然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第三部分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六用推断方法理解文言文 1以意逆志法: 2利用对偶排比互文等方法进行推断: 3根据上下思路和逻辑关系推断: 如“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的句意,就可以根据上文“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来推断。 七作业。 2021年高一语文教案2 《劝学》教案 1了解《荀子》的常识及荀子的生平及主张,劝学的意义。 3注重字词运用和注释。 1辨析字词音。注重朗诵和背诵。 2比喻代议和喻议及正反四方面议论的特点。 3了解荀子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师生互动法提问法议论法朗读法电教法板书法。 1导入: 同学们,作为一位学生,应该每一个人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那么你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和正确的目的和态度方法吗知道坚持学习的重要吗现在我们就来了解荀子的《劝学》,看看古人怎么劝人学习的。 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 3重点拼音: 木直中绳:zhòng 虽有槁暴:gǎo pù 輮以为轮:róu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ān xǐng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xū yú 吾尝跂而望矣:qì 君子生非异也:xìng 故不积跬步:kuǐ 骐骥一跃:qí jì 驽马十驾:nú 锲而舍之:qiè 金石可镂:lòu 蟹六跪而二螯:áo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称荀卿,又称孙卿。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5听录音《劝学》。 6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7学生齐声朗读《劝学》。 8第一二段重点字词翻译: 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从;于:比……更 冰,水为之:形成凝结 木直中绳:合乎结合 輮以为轮:輮以为轮,把它作为 其曲中规:弯度 虽有槁暴:虽,即使;有,通“又”
輮使之然也:这样 金就砺则利:就,靠近;利,锋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明,明达;行,行为;过,过错 9翻译一二段: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木材的弯度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 10分论点;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1第三段重点字词翻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曾经 吾尝跂而望矣:远望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见得广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招,招手;加,增加 而闻者彰:明显,清楚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借助,借用;利:使……快;致,到达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绝:横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禀赋,资质;异:差别 12第三段翻译: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我曾经踮起脚远望,不如登到高处看得 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3分论点: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2021年高一语文教案3 《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教学设想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 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 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 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4指导朗读听录音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怅chàng寥liáo廓kò遒qiú遏a 5教读词的上阙: a词上阙的分析: b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答: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教师点拨: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尽的遐想。 板书: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教读中间七句——铺叙 1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 3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4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7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c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指名说出大意: 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阅读“起句”: 1指名朗读; 2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 四阅读铺叙: 1导入: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 明确:忆的是 五阅读煞尾: 1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词注释: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 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 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 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峰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 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 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021年高一语文教案4 1阅读文本,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对作品的审美能力; 2课时 朗读法探讨法与引导法点拨法相结合; 自主学习与合作研讨相结合。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整体把握:朗读,品味;结构,文眼 一导入 小调查:爱狗的同学有多少你喜欢狗的什么特点 ――狗,聪明可爱,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著名作家巴金也养了一条狗,并写了一篇回忆性散文。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散文《小狗包弟》。 二作家作品及背景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主要作品:《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等。 2走进特殊时代 关于“________”: 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________,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 现象:红卫兵,大字报,批斗会,游街示众,武斗。 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__”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 3《小狗包弟》 因而有了《随想录》。《小狗包弟》是其中的名篇。 这场运动堪称“十年浩劫”,多少无辜的人惨遭杀害,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在这个动乱的年代里,人的生命贱如草芥,一钱不值,人性扭曲变形,就连无辜的对人忠诚亲近的小狗也难逃一劫。 __中,小狗包弟的命运会怎样呢我们来看课文《小狗包弟》。 三整体把握 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边听边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标好段落数;给陌生字注音;标出关键句和全文的“文眼”;
-- ①日本种的小狗,瑞典旧主人;②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 ;③当时人人自危,力求自保,无暇他顾。 --表明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性在于残忍的社会。 4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评价 --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这种人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 胆战心惊,害怕 暗暗地流泪 睡不好觉 齐读第10自然段,请一个同学找出作家的内心变化的三个词,并解说: ――“轻松 ——沉重—— 自责” ――轻松: 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就轻松了。 ――沉重: 他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掉,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自责: “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请理解巴金内心的痛苦与自责,一辈子的熬煎! 第二课时 四具体探讨 :真心忏悔。 思考: 1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 1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 ――③“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 “哀草”“无缝的砖墙”有什么意味 ――哀草:__之后思想道德理想的荒芜,人们的迷惘,精神的苍白。 --砖墙:经历了这样一场浩劫之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早已不是那曾经很柔软的小“篱笆”了,而是换成了互相隔阂的砖墙,__对人类心灵的伤害与扭曲,不知道还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够消弭。 --可见反省忏悔,重建精神家园,何等的急迫,任重而道远。 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印证: “重读过去的文章,我绝不能宽恕自己。人们责问我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样痛苦,正因为我无法使笔下的豪行壮举成为现实。”
四齐读课文,感受情节的“摇摆”。 1在小说中,即使故事的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不愿意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的,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每一个地方都可能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疙疙瘩瘩”“吞吞吐吐”,最后才抵达胜利的彼岸,越是曲折,越是跌宕,小说越是精彩,这就是小说情节摇摆所产生的魅力。这篇小说也是如此,情节在短短的篇幅中几经摇摆,“我”的内心情绪也随之起起落落。 2请同学们说说故事的发生发展部分主人公的情绪有着怎样的起伏 明确:开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无意义的生活现状,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爱上了过桥的姑娘,因了姑娘的出现,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悦,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情绪起伏。 4 情节迅速过渡到了高潮部分。在高潮部分,“我”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明确: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能目送她过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姑娘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 5 情节运行到这里,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了。可偏偏峰回路转,情节再次出现了摇摆。请同学们阅读故事的结局部分,说说情节的第三次摇摆。 明确:“我”居然被主任统计员认为是“好人很可靠”,幸运地逃过了检查,将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6小结:正是因为有了情节的一次次摇摆,有了主人公内心情绪的起起落落,才使得小说简单又丰厚,摇曳而生姿。以上是我们通过情节这一元素走进了伯尔的《在桥边》,感受了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悲欢。 五主题探究 接下来请同学们谈谈你的阅读感受:你觉得伯尔通过这个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是爱情么是表现爱情的巨大力量么并请谈谈你的判断理由。 插入问:主人公是把这次爱情作为可以实现的现实追求来看待么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吧。 小结1:这就是伯尔的小说,在极短的篇幅里,在看似平静的叙述里,既有小人物同命运抗争的痛苦,也渗透着理想主义的欢乐精神。通过情节的一次次摇摆,阐释了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
或小结2:不仅在伯尔的小说中会出现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情况的发生。在纷繁复杂追求利益的现代社会,人们太重视物质上的追求和满足,而忽视了精神的充实和探索。很多人舍得给自己的父母花钱买很多高档物品,却舍不得每天陪父母聊聊天;很多父母整天忙于挣钱,却没时间陪自己的孩子好好谈谈心。在这个社会,很多人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是最大的幸福,给人物质上的帮助就是最大的帮助。孰不知,真正的幸福与物质无关,真正的幸福也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相反有时失意时的一句鼓励,痛苦时一个拥抱,沮丧时的一个眼神,落魄时及时伸出的一只手,那才是真正的帮助,真正的关爱,那才能让别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小说的结局极富戏剧性,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么为什么 明确: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故事的发生部分,已作足了铺垫。 要来检查的和认为“我”是一个可靠的人的并给予我数马车这一美差的都是“他们”。那么“我”眼中的“他们”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呢请同学们回顾相关的语句。 c “他们”看到“我”送上的数字时的神态心理的细节描写有哪些 明确:他们看到数字时的“脸上放出光彩容光焕发心满意足眼睛闪闪发亮喜欢这个未来完成时…….”等细节。 d 从中我们发现“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明确:这些细节的充实,让我们对主人公生存的空间有了深切的了解。这是一个只关心数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这更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我”送上的数字的官员,其实这些数字根本都是“不准确的”,随“我”的心情故意乱数的,“我”也“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这样的一个社会氛围,这样的一种官僚主义作风,注定会有如此荒谬的结局。所以,这样的结局又完全在情理之中。 明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始至终都没有人给过主人公真正的精神关怀。尽管由数人换成了数马车,但改变的仅仅是工种,他的处境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他的精神需求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他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也许同样被永远地忽略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课文这样的一句话“坐在马路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说明像主人公这样的遭遇并非特例。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 2021年高一语文教案五篇相关文章: ★ 2021年高一爱国语文教案 ★ 2021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 ★ 2019年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 2020年上海高一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反思2021年大全 ★ 荷塘月色教案2021必修二语文 ★ 2019版最新高一语文教案1000字 ★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021必修一语文 ★ 《孔雀东南飞》教案2021必修二语文 ★ 高中语文反思2021年大全
1c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