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哪些包装纸提手,那些农村逐渐消失的美食?
陕西扶风、岐山一带逐渐消失的美食:
1、芽面馍馍(馒头)
原来麦黄时节人工收麦子效率低,天一下雨,麦粒见水发涨偶芽,俗称芽麦,晾干磨成面做成馒头或饼,粘牙稍甜。现在收麦实现机械化,此美食渐少。
2、农村水席
原来农村不太富裕,红白事请客用水席,6碗或9碗水菜,油少肉少,味道也挺好。
现在日子富裕了,过事吃饭荤素搭配,美味佳肴。
3、玉米粑粑
筛玉米粉留细玉米面,擀成厚大饼锅里蒸熟,蓬松可口老人最爱吃的美食。类似照片(照片为锅盔,玉米粑粑和锅盔有点像,米黄色,蒸熟,无硬表层)。
4、臊子面
新冠肺炎疫情的担忧,卫生饮食文化让流传悠久的农村红白喜事哈水面成为了历史。哈水面千人一锅汤,炭火持续沸腾,流水碗回锅汤,忒香但不大卫生。现在改成了发一次性碗,大盆面片汤,自吃自盛。
当然一下美食还在续写辉煌:
1、搅团
正宗用玉米面(现用小麦粉)搅拌成糊状,沸水中一个方向搅拌,“要想搅团香,屁股抡圆,七十二搅”。
2、西府面皮
尤以岐山擀面皮著名。
3、肉夹馍
4、韭菜饼
5、羊肉泡馍
(以上照片均来自于网络)
陕西岐山、扶风一带美食太多,一部分渐行渐远,一部分创新发展,舌尖上的美味,诱惑多多。
帮我解释一下孔子的箴言?
1、朽木不可雕也。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3、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既有志于学习和追求真理却又以贫困为耻辱的读书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解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6、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是对道德的背弃。
7、名不正,则言不顺。
解释: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
8、有教无类 解释:我对凡来求学的人,都无区别地加以教育。
9、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释: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1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11、见得思义。
解释:意思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12、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解释: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1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16、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解释: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
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17、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解释: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这类的小人,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 1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19、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解释: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20、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释: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引用时间2018-1-24]
姓氏杨和扬的区别?
杨姓和扬姓的区别
一、分布不同
1,杨姓分布: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北、湖南、贵州、河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0%。四川为当代杨姓第一大省。
2,扬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今扬姓居民主要聚居于江西上饶,山西长治、临汾等地。
二、起源不同
1、扬姓起源:出自土家族姓氏;出自少数民族的汉姓。北魏时,莫胡氏改为汉姓单姓扬。
2、杨姓起源: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三、排名不同
1,杨姓排名: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2,扬姓排名:扬姓,在全国约有人口88万,在各姓中排第296位,占全国人口的0.01%。
1,杨姓分布: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北、湖南、贵州、河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0%。四川为当代杨姓第一大省。
2,扬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吉林省多此姓。今扬姓居民主要聚居于江西上饶,山西长治、临汾等地。
二、起源不同
1、扬姓起源:出自土家族姓氏;出自少数民族的汉姓。北魏时,莫胡氏改为汉姓单姓扬。
2、杨姓起源: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太极拳的源流除了河南温县还有其他的源流传承吗?
关于太极拳的传承,除了传闻中蒋发所传的“杨陈武吴孙”与“赵堡”拳系,还有河北郝家派太极拳、姚式太极拳、承德开合太极拳、卢氏太极拳(顾氏太极拳)、张祖意合太极拳、张三丰原式太极拳、宋书铭“三世七”太极拳、小九天、先天拳、后天法、象形太极拳/戳脚太极、金陵太极功、白云观太极拳、武当太极十三式、犹龙派太极拳、李瑞东“金蟾派”太极拳、少林综合太极拳、绵山太极拳(傅山太极拳)等。
(1)河北郝家派太极拳
1934年,黄元秀在所著《太极拳要义》一书中记述了他看到的三种太极拳:“太极拳,近年来风行南北,可谓国术界中最普遍之拳术,遍观各处,个人所练,各不相同......
一为河北郝家派。此派不知始于何祖,闻系河北郝三爷所传,述者忘其名,世以“郝三爷”称
之。 三爷于清末走镖秦晋间,身兼绝技,善画戟,名震绿林,镖局争聘之,实为山陕道上之雄
。余见天津蒋馨山、刘子善等,皆练此拳,南方习者不多,吾师李芳宸先生南来时,其家人及
同来各员,皆善此。手法极复杂,其动作较杨陈二派增添一倍,约有二百余式,表演一周,时
间冗长。据吾师云:此于拳式之外,加入推手各法,故较其他派手法齐备,因太繁细,颇不易
记,诸君既习杨家派,其理一贯,勿须更习。余怂恿朋侪学习之,计费六十余日,不能卒业,
可见其繁细矣。孙禄堂先生云:“此拳之长,极近柔顺之至。”尔时余忘索其拳谱,不知与陈
杨两派之理论,有无异同也”。
郝三爷......清中晚期,镖师郝山野(1800—1864年)得武当高人传授开合太极拳。
(2)姚式太极拳
河北遵化县的姚馥春(1879——1941年)太极拳,内含十形(龙蛇鹤虎马鸡鹰熊凤猴),每一形都有它的各自神韵和攻、防内涵,肢体动作简朴精深内涵丰富,如有:披、拔、挟、缩、挣、蹬、拧、裹等身法,展现了此拳的攻、防破敌之特点。
姜容樵(1891—1974)、姚馥春持“山西王宗岳创拳说”,二人在1930年合著出版的《太极拳讲义》书中这样记述:“清初太极拳专家王宗岳,发明太极长拳,并著拳论,始有长拳十三式之别。考长拳虽亦取法十三式,而其中实包藏龙、蛇、鹤、虎、马、鸡、鹰、熊、凤、猴十形在内也。余与姚君馥春同学太极于友人汤君士林,汤为许占鳌先生之弟子”。书中又言:“盖余民元之前经倪成玉君之介绍得识许占鳌先生,许谓斯术确为王宗岳嫡派,因传流甚少,故世人多知有长拳,特不知长拳之何若,至近今所谓长拳者,皆由十三式从而翻之,甲乙颠倒,先后互移,斯与此长拳有别矣。”
汤士林是保定清苑人,《国术名人录》中记载:汤士林在11岁时被太白山道人领往山中,传授太极拳及太上道诀,他在山上学艺八年,技艺大成。回乡后,汤士林拜形意拳师许占鳌为师学形意拳。汤士林在遵化任知县叶嗣高的侍卫。因为年龄接近,汤士林并未以师徒相待,而是和姚馥春、姜容樵二人拜把,结为金兰弟兄,并将太极拳(含一套太极长拳)及一部乾隆年间的手抄本太极拳拳谱,悉传姚、姜二人。汤得自许占鳌,姚氏在序言中这样写道:“许先生得自广平陈姓”。太极拳河北派太极长拳在遵化一带过去也叫“北太极”,并另有“南太极”之说(指太极长拳另一支南派“杨氏传太极长拳”练法)。
《太极拳讲义》一书的许多谱诀,和后来吴孟侠出版的班侯传谱有诸多相似,传承上应该有关联。
乾隆抄本太极拳经,首见于姚馥春、姜容樵著《太极拳讲义》(1930年上海武学书局出版)第十章。此章名为《太极拳谱释义》,小标题依次为《歌诀一》、《歌诀二》、《歌诀三》、《歌诀四》、《歌诀五》、《十三势》、《十三势歌诀六》、《二十字诀》、《十三势行功心解》、《歌诀七》。其中,《十三势歌诀六》即《十三势歌》,它和《十三势行功心解》、《二十字诀》,都在杨家有传,已如前述。唯有歌诀一、二、三、四、五和歌诀七,在杨氏无传。研究发现,这六首歌诀是一个整体,我们把它与《十三势歌》分开,合称为“乾隆抄本歌诀六首”。乾隆抄本的六首歌诀,每首歌诀后面都有解释文字。《歌诀五》后面的《十三势》的内容,实际是对《歌诀五》的解释文字,被误传为另一篇拳论。杨氏所传张三丰《太极拳经》和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内容,是六首歌诀的解释文字的一部分。显然,六首歌诀与杨氏所传经论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无独有偶,乾隆抄本的六首歌诀,在河南赵堡镇也有流传。特别是赵堡太极拳传人杜育万,将六首歌诀的《歌诀二》补录进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1933年)之附录中,标题为《杜育万述蒋发授山西师传歌诀》,其内容与乾隆抄本《歌诀二》相同,但版式排列不同,它不是把一首歌诀的全部解释放在歌诀之后,而是把解释内容分别放在每一句歌诀的下面,其对应关系十分清楚。显然,这正是太极拳经的原貌。
歌诀一: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
二十字诀:披闪担搓歉,粘随拘拿扳,软棚搂摧掩,撮坠续挤摊。(原谱释文)骨节自对,开劲攀梢为阳,合披坑窑相照,分阴阳之意,开合引进落空,分宽窄老嫩,人笋不入笋,有擎灵之意。斤对斤,两对两。不丢不顶,五指紧聚,六节表正,七节要合,八节要扣,九节要长,十节要活,十一节要静,十二节抓地。
(3)张三丰原式太极拳
1932年,万籁声先生在湘办国术训练所的时候,出版了《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一书,据说是刘德宽(1826-1911年)到赵鑫洲再到万籁声,练的是六合拳法体系架构。其“劈太极”,超出推手之外,可以应付任何形式的对抗。
他称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为“老架”,杨氏太极拳为“新架”,说“今人将老式多加修改,故有老架、新架之别”,“然新架亦固自老架化出者”。
2013年,学人李仁平先生在《武魂》发表《武当武技与开合太极拳》一文介绍:“19世纪晚期,清代武术家刘德宽得世隐高人的开合太极拳,传弟子吴俊山。1910年刘德宽病故,弟子吴俊山投至李景林麾下,并与蒋馨山关系密切。为报答李景林、蒋馨山的知遇之恩,吴俊山奉献开合太极拳,言此拳系王宗岳所传”。
1894年,刘德宽与程廷华、李存义等结盟,共同倡议八卦、形意、太极,摒弃武林陋规,结为友门,交流拳技,互授弟子。此时杨禄禅、杨班侯虽已过世,但杨健侯还健在,然而这一次的结盟却是以刘德宽为太极拳的主要代表,可见当年太极拳发展的历史原貌远不止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些。这就是万籁声于太极拳“余唯谙老架”所上溯两代的历史背景——那时期的太极拳,以刘德宽所传的张三丰太极拳为古本,与其致力改造和推广的杨式太极拳一道,得到武术界的广泛认同。(4)顾氏太极拳/卢氏太极拳
据传,河北广平的顾氏太极拳(卢氏太极拳)传自清初的云游道士顾殿一,传至陈华(陈老利),陈华传给了任来庆、卢鸣金和自己的儿子(邯郸市的肖金保是陈华儿子一系的传人,根据前辈的传授说该派拳称“龙虎太极”)。
传承记述:王承恩、顾殿一 ---刘老丙--- 翟贯一 ---杨老仁(杨凤)---陈华(陈老利)---卢鸣金(1830~1901年)、任来庆***明末太监王承恩?明朝将领王承恩(1587-1649年)?陈利的传人中,此拳系有通背滑拳、六合通背拳、龙虎太极拳、太极长拳、长拳、义和拳、顾氏太极拳、卢氏太极拳等名称,其拳法形成了鸡腿、龙身、熊膀、鹰爪、虎抱头、雷声、滑步等有别于其他太极拳的外貌特征。
该门太极拳存有残谱,其手抄本的前部分,有王宗岳《太极拳论》,注有“此系武当山张三峰先生遗论,愿天下豪杰延年养身,不徒于技艺之末也”。内容有《打手歌诀》、《十三势行功歌诀》等内容。陈利的弟子还拥有心意六合拳祖师姬龙凤的《原序》谱。
陈利弟子任氏,传至河南内黄县代老师的通背滑拳歌诀,有“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两捶争,胃阴开筋把裆撑,十指抓地两分膝”之句,也是太极拳歌诀。
内黄通背滑拳,创立于明末清初1.预备式;2.上势懒扎衣;3.提手上势; 4.更鸡独立;5.指膛捶; 6.玉女穿梭 ;7.如封似闭 抱虎推山;8.白鹤亮翅; 9.单鞭;10.搬拦捶;11.撇身捶;12.手挥琵琶 下势;13.摆莲腿;14.三通背;15.震脚;16 .高探马 二起脚;17.胯虎;18.弯弓射虎;19.三脚步;20.四脚步; 21 .走内圈; 22.七星八卦九宫步 收势河南内黄县代老师通背滑拳歌诀在陈利传下拳谱中,还含有太极拳的“二十字诀”及注释:“披(劈)闪担搓歉(兼)沾粘,随钩搂拘挂牵拿,拨撮坠缕(捋)挤摊。骨节相对为阴开劲,扳稍(梢)合披坑窑相照分阴阳之义,开合引进落空分宽窄老嫩,入笋不笋(榫),有擎灵之意。斤对斤,两对两,不丢不顶,五指紧聚,六节表正,七节要合,八节要叩(扣),九节要活,十节要长,十一节要静,十二节抓地,三尖相照,上照鼻尖,中照手尖,下照足尖,能顾元气不跑不滞,妙灵其熟,牢牢心记,能以望手望健,不动如山,动如雷霆。数十年论拳,皆言天下无敌手,果然信手,高来高打,低打底应,跟进跟打,开进未定,沾粘不脱,拳打立根。”
(5)张祖意合太极拳
此太极拳又称“太合太极拳”,也称“义合太极拳”。“太合”“义合”乃为两处地名,当年张三丰祖师在这两地修行过,故而以地名取拳名。后人根据此拳内含真意的特征,称为“意合太极拳”;又因此拳始传自张三丰祖师,也称“张祖太极拳”。此拳在传承过程中,在“太极拳”三字前面冠名较多,无统一说法。直到决定面世,几位传人方才共同斟酌定名为“张祖意合太极拳。”
张祖意合太极拳有三步功法(易筋、易骨、易髓),五种练法(坐、站、行、动、用)和内外五行十大功,以及十三势行功法和推手 等内容,都与现今流传和各太极拳门派不尽相同。
据其《太极拳道论》的传承记述,此拳传自武当张三丰祖师,后传至顾殿一、陈荫昌道人,传张鹤亭自然道人、虚无子道人,传张起发(1893—1976)),又传于张兴洲。
义合太极拳,是否与义和团有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舒赫德等奏折中指出“惟东省学习拳棒风气已久,故有义合拳、红拳等名”。晚清民团之风大兴,1899年,毓贤升任山东巡抚,他迅速赋予义合拳民团的合法地位,官称“义和团”,祭出“兴清灭洋”的旗号。“易筋、易骨、易髓”三步功法,也是形意拳的内容。(6)宋书铭“三世七”太极拳、小九天、先天拳、后天法
宋书铭,在民国初年昙花乍现,随后消失在历史视野中。在当时,宋书铭轻松击败太极拳名家,传下了《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宋家祖传“三世七”拳术祖师许宣平,也出现在杨家老谱《三十二目》中,同源不同流。
宋书铭拳术水平很高,包括实作能力和拳理。宋氏拳有显著不同于杨传拳之处,但被杨传系认可是和杨传系相同的太极拳。吴鉴泉(1870-1942),在1915年前后又拜师太极高手宋书铭,据说,所学的是别家没有的“太极功”即阴阳二十四式太极功及宋书铭的推手手法。阴阳二十四式太极功即阴段十二段,阳段十二段。之后,融合创编出了独具风格的吴氏太极拳。
王新午比较小九天法和杨传太极拳架目,云有几式拳架虽然名目不同而身法类似,“叶里花,盖即肘底锤;猴顶云、类似倒捻肱;其余亦大同小异耳”。
宋仲殊传殷利亨的拳,是肘法,名曰“后天法”,亦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也。
太极拳秘诀《授密歌》,是 宋书铭所传:“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罄。虎吼猿鸣,泉清水静。翻江搅海,尽性立命”。
宋书铭所传太极功,拳名“三世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长拳者,所云滔滔无间也。总名太极拳三十七式。名目书之于后。四正、四隅、云手、弯弓射雁、挥琵琶、进搬拦、簸箕式、凤凰展翅、雀起尾、单鞭、上提手、倒撵猴头、搂膝拗步、肘下捶、转身蹬脚、上步栽捶、斜飞式、双鞭、翻身搬拦、玉女穿梭、七星八步、高探马、单摆连、上跨虎、九宫步、揽雀尾、山通背、海底珍珠、弹指、摆莲转身、指点捶 双摆莲、金鸡独立、泰山生气、野马分鬃、如封似闭、左右分脚、挂树踢脚、推碾、二起脚、抱虎推山、十字摆莲。此通共四十二手。四正四隅、九宫步、七星八步、双鞭在外,因自己多坐用功夫,其余三十七数是先师所传也。此势应一势练成,再练一势。万不可心急齐用。三十七势,亦无论何势先,何势后,只要一一将势用成,自然三十七势皆化为相继不断也。故谓之长拳。-------------------附注:据相应信息,李景亭的“三世七”太极拳,有三个套路。非是拳法有37个式子,而是手法练习有37个单手,据说是唐代许宣平留下的拳,传播不广,也没见专门的文字记载。特点:“练云练雾不练武,练得云雾才有武”、“水上漂,随风走”、“雪山流水随便走”,要松,像云雾一样,看得到却捉不到,缠其身上,不讲究练硬的功夫。基本功有1、簸萁掌:两掌同时划平圆并翻掌;2、磨盘式:两掌同时划平圆不翻掌;3、碾子式:两掌同时划立圆;4、猴抱球:两掌阴阳相对,对体转左右上下互换......等。三世七太极拳第一路动作名称:起式 1、揽雀尾 2、单鞭 3、白鹤亮翅 4、搂膝打掌 5、搬拦锤 6、转身穿掌 7、倒撵猴 8、怀中抱月 9、金鸡抖铃 10、下式 11、海底针 12、三托掌 13、转身打掌 14、云手 15、分腿 16、下马式 17、穿掌 18、栽锤 19、分腿 20、双锤 21、转身穿掌 22、分腿 23、上马式 24、穿梭 25、倒撵猴 26、闪通背 27、白蛇吐信 28、双峰贯耳 29、单鞭 30、云手 31、丁字腿 32、栽锤 33、云手 34、弯弓射虎 35、打虎式 36、云手 37、挑压掌 收式三世七太极拳第二路动作名称:起式 1、揽雀尾 2、野马分鬃 3、独立式 4、单峰贯耳 5、手挥琵琶 6、转身打掌 7、怀中抱月 8、探海 9、转身打掌 10、怀中抱月 11、穿梭 12、单峰贯耳 13、手挥琵琶 14、脑后摘盔 15、分腿 16、射虎式 17、鸳鸯脚 18、分腿 19、鸳鸯脚 20、拦手打掌 21、撩阴掌 22、分腿 23、撩阴掌 24、分腿 25、大鹏展翅 26、霸王送鞭 27、拦手打掌 28、云手 29、转身扑虎 30、转身蹬腿 31、打**腿 32、怀中抱月 33、转身扑虎 34、怀中抱月35、通天炮 36、退步打掌 37、拦手 收式(7)象形太极拳/戳脚太极(太极十三形)
象形太极(太极十三形),《满州饧杨氏家谱》记载:“杨景继承祖训,隐传天理教为将,相互授受,交流拳法,各习其所长……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杨景始传十三形,子(儿子)进功(杨进功)称“杨氏十三形”。
《蠡县县志》记载:“蠡县戳脚名家刘观澜,出身武术世家,清道光八年(1828年)兄弟三人跟随武术大师冯克善、杨景、唐有义学习戳脚、太极十三形、地躺拳……”(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刘景山编著《戳脚》记载:“1820年后赵老灿传戳脚,杨景传太极十三形,唐有义传地行拳(地躺拳)。《石家庄市武术简史》记载:“象形太极(太极十三形),是清末农民起义天理教将领杨景所传,创以何年不太详。”
杨景曾祖父杨延业从山西蒲州逃荒到山东武定府海丰县杨家庄;杨景又名杨信,河中饧杨氏十八世嫡孙,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生于北疆霍家窝棚(兰西王宝屯),嘉庆十一年(1806年)娶妻张氏。嘉庆十七年(1812年)在德州邂逅天理教离卦首领冯克善,因武结缘相谈甚欢成为冯克善部将。天理教离卦支系素以“武功卓著而闻名”,教内各派武林高手云集,相互交流拳法取长补短,目的是增强反清复明的战斗力,期间杨景学得太极十三形,后人只知道创于古武当山张三丰,具体学与何人不详。
戳脚太极为古传太极,又名太极十三形,分为十三种形法,有龙,虎,猴,马,鹤,鸡,熊,燕,驼,豹,鹰,鹞,蛇。每形分几个动作,龙形有青龙出水,青龙入水,龙分水,龙探爪,龙反爪,龙闹海,龙摆尾,龙点头,龙摇头,龙缠身等。虎形有猛虎奔山,猛虎托山,虎撞山,虎扑食,虎回头,虎抱头等,猴形有白猿行走,白猿偷桃,猿显像,猿献果等,马形有野马起身,野马回头,马抬腿,马翻脚,马奔槽等等。讲究以身带步,身步齐到,以卸为柔,柔中带刚,多散手,发力整。
据说,戳脚的核心“九翻子”的九字是指道家的“九转功”。太极就是翻子拳九部大功里的。
(8)金陵太极功
清同治年间,杨禄禅先生在京城旗营及端王府教拳,得其传授者甚多。有一旗人夏桂勋从禄禅师学拳数载,后来夏桂勋在河南败给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练为"金陵太极功",而李六如的太极功是从学于金陵(南京)的谷宗云、谷宗秀兄弟。谷氏兄弟为清朝乾嘉时人。李六如将此派之内容传给了夏桂勋,夏桂勋返京后传京都旗人恒寿山(人称"大力恒"者)等人,并一直沿袭至今天。
(9)白云观太极拳
据白云观的安声远道长介绍,该拳的全名就叫原始太极拳。相传是轩辕黄帝观蛇鹊相斗所悟创的,拳谱中说:“黄帝偶行于坡前,看见蛇鹊相斗紧相连。鹊攻尾,首来救;鹊攻首,尾相连;鹊攻中,首尾援,黄帝见到非偶然,从此留下太极拳。”这拳不仅与张三丰有关系,而且与吕祖、丘祖等也有关系,不是一个人所创的,是各代道长逐渐添加发展而成的。按飞禽走兽的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融于一炉,形成独特的道家拳法。此拳共分动静快慢四部分。
动部太极十三式: 第一式:九转还阳功; 第二式:倒拽九牛; 第三式:三盘落地 第四式:旱地拔葱; 第五式:双手推山; 第六式:左右换掌; 第七式:铁扇关门; 第八式:青龙探爪; 第九式:凤凰展翅; 第十式:左右削掌; 第十一式:仙人作揖; 第十二式:抱头观天; 第十三式:童子拜慈航。
(10)武当太极十三式
武当太极十三式,融合道家养生丹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十三组动作组成,据说是第一代内家拳,由三丰祖师所传留。
(11)犹龙派太极拳
清末,有武当云游道人培元尘将“武当隐仙羽化犹龙派太极拳”传给了北京的司新三,司传其外甥张振之,张传张鸿奎,王逸樵等人。至今在天津有流传,风格独特。
武当犹龙派太极拳,与流传的各派太极拳术大不相同。因其左右拧转,上下前后一应,松软缠绵,连绵不断,动若游龙,给人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故又名为“龙形太极”。该拳功架中有懒搭衣式、双按式、蛇盘式、犀牛望月式、红娘照镜式、七星抱刀式、倒扎枪式、老熊捕蝉式、壳地龙式等,各有妙处,与他派有别。一套太极拳功架即有九种练法和变化。以开合升降提举吞吐为八诀,以离连粘随牵拨合进为八式八法,更有离连随等秘传身形八法。该派不提倡太极推手的训练过程,但动手试技仍能发人丈外。
(12)少林综合太极拳
《少林延寿法》所载之“少林综合太极拳”,其介绍说,是宋代福仁高僧结合少林心意拳、柔拳、莲花拳而创编的,与太极拳形态、动作相似的一个拳种。手诀日:“少林太极形花手,五枚花瓣任放收,推手意先手后随,非曲非直掌心空,移身善用十字手,变势双手膝上停。用意不用力,拳到似柔风,行动如抽丝,拳落像风影”。
(13)绵山太极拳(傅山太极拳)
山西介休县绵山玄天观,属于道教龙门派,那里流传着一种“子午太极拳”(绵山太极拳、傅山太极拳),传自明清龙门道教六代传人傅山(字青主,1607—1684)。《傅拳图》古拳谱,参加了一九八四年、一九八六年在承德、北京举行的 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展览。当时,李思元和程怀玉两位同志,在展览期间看到了《傅拳 图》手抄本后,非常惊喜,如获至宝,高兴地说:“找到了傅山所传的子午太极拳、绵山太极拳的老拳谱了。”
其拳法歌诀中就有“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方”等内容的体现;同时在套路中,上下、 左右、前后、进退、刚柔、攻防等方面的内容,还一个特点是拳式动作结合了道家气功,如“大小 周天气运转”、“圣人拱手上下引”、“入气穴两息存神”等。
这种道家丹功内容,在赵堡太极拳中也有体现。
太极拳与道家丹功(14)龙虎太极拳(峨眉派彭元植秘传)
龙虎太极拳,由峨眉派僧门代表人物“蜀中第一快手”彭元植老先生传出。据说,彭元植学自峨眉山李氏三兄弟,大哥李朝东授龙虎太极拳,二哥李朝旭授无极八卦掌,三弟李朝阳授剑术及炼神导气之功。彭师得传之后,朝夕演练,尽得旨趣。后将拳法独授嫡传弟子江少明。
龙虎太极拳八八六十四式,任何一式均可分可合。又分三种架法练习,一为绵柔架,如微风拂柳。二为发劲架,如晴天霹雳。三为快架,如狂风扫叶,猛虎剪尾。演练时拳架可大可小。大则方圆几米,小则在方桌上、卧牛之地皆可行拳。
(15)王宗南传太极拳(倪清和)
原籍浙南永嘉的倪清和先生,1949年前移居台湾,著有《内家拳技击篇》等书籍,其书中提到陈州同师门。据陈州同撰写的《王宗先生传》,明朝陈州同“一路但尾随起居”到了陕西学艺,后来,返回浙南传艺。洲同先生之孙陈用敬,承家传,于内家拳多所发明,著有《内家拳十要六法诀》等传世。1968年,倪清和出版了《王宗先生南传太极拳》(台湾华联出版社)。
(16)李瑞东“金蟾派”太极拳
李瑞东除了学过杨露禅传的太极拳,又得江南派甘凤池之曾孙甘淡然(字霈霖)传武当金蟾派太极功之真谛。甘传李多种拳法套路和功法,有太极离粘随密传八法、八掌、太极八掌、钓蟾歌、太极十二柔八刚密诀等内容,有“沾、粘、连、随”'和“离、粘、随”两种不同的打法(“离、粘、随”的打法与各派太极拳迥异,“离”与“沾”对立、统一,“离”是“沾”的破解之法,能沾能离、沾离自如者方称太极高手)。
李氏太极中盘拳是金蟾派太极真传正宗挂手十三式,是李氏太极之根基也。其内含二十四个式子,蕴藏五行生克之理,乃是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刚柔相济文武太极,具沾、粘、连、离、随,各种打法,李氏太极之人盘、地盘、天盘各拳皆由此而生。
还传有道家外丹丹功“太极十三丹”,是一套以狮、蛇、雀、猿、虎、鹤、熊、蟾、龙、凤、鸡、猫、马等十三种动物和飞禽形态的丹法动功。以上名为“十三总势”,又名形神妙化丹功。乃太阴炼形之术也。分阴阳文武火候。动静神功,故有行立坐卧功夫。内藏五行生克之理,五步妙法在其中矣。(这个练法在杨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里面也有传承。)
关于【河南有哪些包装纸提手】和【那些农村逐渐消失的美食】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