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绢 拼音 wèn juàn 解释 《三国志·魏志·胡质传》“ 威 , 咸熙 中官至 徐州 刺史”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威 字 伯虎 ,少有志尚,厉操清白。 质 之为 荆州 也, 威 自京都省之……临辞, 质 赐绢一疋,为道路粮。 威 跪曰:‘大人清白,不审於何得此绢 ’ 质 曰:‘是吾俸禄之餘,故以为汝粮耳。’”后遂用“问绢”作为人清慎之典。亦以咏归觐省亲。 唐 杜甫 《送窦九归成都》诗:“读书 云阁观 ,问绢 锦官城 。” 仇兆鳌 注:“ 竇九 恐是 成都 竇少尹 之子,故用问绢事,时盖以省覲归 成都 耶。” 唐 钱起 《送李四擢第归觐省》诗:“独揽还珠美,寧唯问绢情。” 鹅绢 拼音 é juàn 解释 亦作“鵞绢”。见“ 鹅溪绢 ”。 小绢 拼音 xiǎo juàn 解释 狭幅的绢。《魏书·辛穆传》:“转 汝阳 太守,值水涝民飢,上表请轻租赋。帝从之,遂敕 汝阳 一郡,听以小绢为调。” 银绢 拼音 yín juàn 解释 白绢,绢素。用白色生丝织成。《新五代史·唐愍帝纪》:“﹝ 应顺 元年﹞ 北京 留守 石敬瑭 献银绢助作山陵。” 诗绢 拼音 shī juàn 解释 题上诗的丝织品。《花月痕》第三回:“便从那柳条诗绢上七絶四首瞧起。” 中间带绢的组词 黄绢辞 拼音 huáng juàn cí 解释 见“ 黄绢词 ”。 黄绢词 拼音 huáng juàn cí 解释 亦作“黄绢辞”。指优美的诗文。 唐 皇甫冉 《洪泽馆壁见故礼部尚书题诗》诗:“底事 洪泽 壁,空留黄绢词。” 唐 任华 《杂言寄杜拾遗》诗:“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 杜二 之所为。
[实时新闻]
” 元 耶律楚材 《继平陶张才美韵》:“援毫欲继清新句,笑我却无黄绢辞。” 开头是绢的组词 绢绸 拼音 juàn chóu 解释 以柞蚕丝织成的平绢。 绢子 拼音 juàn zǐ 解释 手帕。《红楼梦》第二八回:“只见 黛玉 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只见他穿着一件簇簇新的红青布夹袄,左手攥着烟袋荷包,右手攥着一团蓝绸绢子。” 绢帖 拼音 juàn tiè 解释 以绢作底的书帖。 宋 米芾 《书史》:“ 张颠 绢帖一卷,七八帖乃少时书,并在 李孝廉 处。” 绢估 拼音 juàn gū 解释 宋 代赋税的一种。《宋史·食货志上二》:“﹝ 建炎 ﹞四年秋,遂尽起 元丰 以来诸路常平司坊场钱,次科激赏绢,次奇零绢估钱,次布估钱,次常平司积年本息,次对糴米,及他名色钱。”绢花 拼音 juàn huā 解释 绢制的花朵。《宋史·礼志十六》:“ 乾道 八年十二月……又行门禁卫诸色祗应人,依 绍兴 例,并赐绢花。” 绢幅 拼音 juàn fú 解释 绢制包袱。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筮仕·画凭领凭》:“如有伤损洗补,即当官稟明,或求盖印,免到任缴凭,致藩司驳查,凭用绢幅包好,护以油纸,再置一缎囊盛之。” 绢花: 绢花再妍丽多姿,没有一缕芬芳是属于它的。 绢绸: 那用白色的绢绸和松软的棉絮制成的散漫的巨象,大度的白猿,从容的骆驼,安祥的睡狮,肥硕的绵羊,伫立雄视的银鸡,或卧,或坐,或行,或止,都在默默地体味这空蒙的仙境中片刻的静美。 软绢: “凡有递转文字到,铺司随即分明附籍,速令当该铺兵,裹以软绢包袱,更用油绢卷缚,夹版束系,赍小回历一本,作急走递”。 小绢: 所有这些东西和小绢猴那样的活物就在巡警们的眼皮底下出售。 绸绢: 还是小丫头的我,最开心的就是戴着绸绢做的红花拥着哥哥们去放炮仗。
1b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