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哪里生产牛皮纸包装纸,怎样让广州骑楼焕发新的生机?
百年骑楼涅槃记
引入网红店民宿等新业态、3D涂鸦点亮街景……老骑楼焕发蓬勃生机汤新颖 万福西路的涂鸦墙为老街增添了新的景色。 ①位于北京路北段骑楼的树德生活馆引得游客纷纷前来打卡。 ②游客可以在藏身于中山六路骑楼中的民宿里近距离感受广州文化。 位于文德南路与万福路交接处的巨型转角骑楼,被网友称为“广州的罗马斗兽场”。
老广州活化记旧时的骑楼底下,孩子们弹棋、拍公仔纸,大人们叹茶乘凉、开铺做生意……大规模兴建于20世纪初的骑楼街见证了广州近一个世纪的商业辉煌和人文情怀。
时光荏苒、时代变迁,骑楼街开始老了、旧了、破了;但广州人尤其是年轻人对骑楼的梦想并没有变,在骑楼里开网红店、在骑楼上喝咖啡、在骑楼墙上涂鸦……骑楼仍然是时髦的、热闹的,充满人情味的;百年骑楼随着时代也在蜕变,成为广州人找回童年美好记忆的地方,成为广州在国际城市竞争中独特的风景线。
万福路骑楼
3D涂鸦点亮老城街景
在广州的骑楼街中,万福路一带非常有特色,仿巴洛克风格的骑楼随处可见;位于文德南路与万福路交接处的巨型转角骑楼,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楼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窗,被网友称为“广州的罗马斗兽场”。
如今,万福路骑楼又有新亮点——一面依据骑楼的自身形状“量身定制”的涂鸦墙。这幅面积160平方米的3D巨幅画作“横看成岭侧成峰”,以“珠江之光,粤海扬帆”为主题,上半部用地球、鱼类和海洋勾勒出生态环保的理念,下半部则勾勒出满洲窗边的西关小姐、东山少爷、黄包车以及马路两旁的骑楼等元素,描绘出在历史的长河中,骑楼街一直延续着热闹与繁华的市井风貌。
排除安全隐患再“画画”
近日,记者来到万福路看到,涂鸦墙下一些外国游客正在留影。它位于一座2~4层骑楼的左侧,画面从屋顶到墙角徐徐展开,建筑本身的年代感与涂鸦墙鲜活的色彩碰撞出别样的趣致。
这幅涂鸦墙是珠光街2017年的微改造项目之一,在设计涂鸦墙之前,相关部门格外细致地开展了一系列前期勘察工作。仰忠社区党委副书记张悦怡告诉记者:“当时是珠光街来牵头,组织规划部门、北京街以及专业人员等参与商议的,我们挨家挨户地勘察,详细了解了骑楼内部、外部的情况,以及住在骑楼里居民的诉求。”
勘察之后发现,这栋骑楼最突出的就是安全性问题。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内部结构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漏水问题长期困扰着住在里面的居民。接着,珠光街花了20天时间,在不改变骑楼结构的前提下,对其内部进行了加固、补漏等一系列工作,从楼上到楼下,从屋内到外墙,连带把居民家中的“小问题”一并解决,排除安全隐患之后再作画,此举也受到了居民们的一致称赞。
“月球表面”变画板
张悦怡告诉记者,骑楼侧面这堵墙是旧城改造时旁边骑楼拆迁后留下的,潮湿、风化等问题十分严重,外墙面坑坑洼洼,墙皮一碰就掉,甚至可以用“月球表面”来形容。与此同时,前方的空地也是一堆乱石,既不利于美观,对于进进出出的居民来说也非常不便。因此,珠光街请专业的维修人员将面前的空地铺平,并在外墙搭好脚手架。首先对凹凸不平的墙面进行修补、加固;之后将墙体整个刷成白色,变成一块崭新的“画板”。
面对“画板”,珠光街文化站苏站长说:“当时,我们只是给了‘海洋’‘环保’‘珠江’等几个关键词,让同学们打开脑洞,自由地创作发挥,设计出了一张概念图。”之后,由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大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分成几批来到这堵墙面前,开始了他们的“创作”。
“方案敲定后,往墙壁上‘粉刷’的工作就完全交给大学生了。”张悦怡记得,那段时间天气还很热,同学们分工很明确,个个变身“粉刷匠”,在涂鸦墙的右下角,记者看到,还有参与“作画”的同学们的亲笔签名。
北京路骑楼
网红店诠释广府文化
“好好生活,因为总有个人惦记着你”,这个写在北京路北段骑楼上的一句话成为“网红”标语,不少被暖到的年轻人前来自拍、发朋友圈。北京路是广州最著名的骑楼街之一,去年11月,广州本地文创企业树德生活馆在此开张,在众多传统老字号的店铺之间,树德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店面是纯灰色的现代简约设计,售卖的是牛皮纸背包、原木台灯、能洗的笔记本……而原来这里是一家腊味铺。
腊味铺13天换新颜
从腊味铺变身文创店,只花了13天时间,用树德生活馆合伙人林潼的话说,这是“快进式微改”。树德生活馆只占据了骑楼的一层,二层、三层仍然是老住户;而原来的腊味铺店面“雕龙画凤”、传统元素浓厚,并不适合树德的现代文创风格。
林潼告诉记者,改造以微改和整饰为主,结构上“大刀阔斧”的改动较少,“骑楼建筑有自己内部的结构,比如房子开间虽然很窄,但进深却很深,建筑内部又大多数是木板而不是现代的水泥板,像这些我们都不能随意破坏,只能‘因地制宜’地进行微改”。
店内从地板到墙面,乃至产品,都充满了原木的质感,以此为基础,将货架加入水管元素体现现代装饰风格。同时,又保留了骑楼内部“三进”的基本格局,“第一进”摆满了各类原创创意产品;“第二进”略窄,如同一个走廊式的连接,顾客可以在此喝咖啡、看杂志;“第三进”豁然开朗,犹如一个小型沙龙,提供给人们分享与讨论的空间。
年轻人纷纷来“打卡”
作为一家总部设在TIT创意园的本地文创企业,树德为何选择在骑楼街开店呢?林潼表示:“首先是北京路商圈吸引了我们,其在广州的商业地位毋庸置疑。这里不仅面向广州,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来到广州旅游都会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落脚点。其次,文化性因素也是吸引我们进驻的重要原因,骑楼文化、街坊市井文化、商都历史在这里沉淀,与我们的匹配度非常高。同时,作为文创产业,我们也希望可以发挥业态升级的作用,与传统业态碰撞出新的火花。”
树德生活馆不但吸引了大把年轻人来此驻足拍照,还引来了爷爷奶奶前来“打卡”,成为老城区新的“网红地”。“年轻的顾客喜欢过来看书、拍照,而住在附近的爷爷奶奶们也会好奇地走进店内,他们更偏爱餐具!” 在林潼看来,与楼上的住户和谐共处,是另一种颇有人情味的商业模式,“我们还要在北京路南段新开一家面积更大的店。通过平面包装上的不同表达,重新诠释,让年轻群体更易于接受广府的骑楼文化。”
中山六路骑楼
新民宿安放城市记忆
你见过老广州最真实的样子吗?或许,在老城区的骑楼中,找一间民宿住下来是不错的选择。一家名为Nomad’s Apartment的民宿就藏身在中山六路骑楼中,这是一对90后海归小夫妻花一年时间改造而成的;虽然民宿在二楼,并不好找,但在中外各类预订平台,这是一家颇为火爆的民宿。
骑楼变网红民宿
为了寻找这家在网上火到不行,现实中却很低调的民宿,记者在鳞次栉比的骑楼下行走多趟,最终还是老板亲自下楼迎接,才找到了民宿的大门。闹市中的骑楼下,在一排电器用品商店中间,记者推开这家民宿的木门,这道宛若哆啦A梦的“任意门”,瞬间隔绝了喧嚣嘈杂,进入另一个别样的空间。
眼前这位漂亮的90后小姐姐,就是这家民宿的主人。2016年初,吴小姐和她的先生一起租下这栋骑楼,一层作为商铺,二至四层有四个房间、将近200平方米的空间用来作为民宿。拿到房子前,吴小姐以为软装一下应该就可以开张营业了;然而,“当时看到这栋骑楼的内部,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放弃的念头都有了”。吴小姐告诉记者:“里面漆黑一片,原先这里二至四层分别租给了不同的人作仓库使用,由于多年没有人打理,内部环境一塌糊涂。并且骑楼的楼龄将近70年,只要下雨,墙体全部渗水,我们将整栋楼排查了一遍之后发现,连地下的管道都要重新铺设。”
好在经过专业建筑公司的鉴定,骑楼内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比较稳定,可以进行室内改造。因此,吴小姐和先生花了近一整年的时间,投入了约60万元,将原本20多年无人问津的仓库,“爆改”成年轻人最喜爱的网红民宿,2017年1月1日正式开始营业。
四个房间分别被设计成工业风、现代风、北欧风、复古风。吴小姐告诉记者,自己和丈夫以及哥哥都不是学设计科班出身的,但是我们三个人完成了四间民宿的室内装修设计。喜爱复古风的吴小姐,将自己负责的房间设计成了民国风,她说:“客厅的桌椅、小板凳都是使用比较复古的家私,同时还加入了中式元素的小摆件和具有西关味道的屏风……四个房间四种风格,客人来了希望把每个房间都感受一遍。”
游客体验广州文化
然而,老骑楼并不只有这样或那样令人头疼的问题,经过一番艰辛的改造,它所保留下来与呈现出来的,在过路的旅人看来都是可爱的。吴小姐告诉记者,民宿开业后,虽然位置很难找到,但依然有许多人打电话来预订房间,还有专门租客房用来拍写真的,特别是周末,本身就稀少的四个房间经常供不应求。
吴小姐说:“来住宿的大多都是从外地而来的游客,他们之前在珠江新城那边住几天,然后再来这里体验老广州的骑楼生活,他们感觉住这里和住五星级酒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同时,对于骑楼外表的老旧与民宿内部精致的装修所形成的鲜明反差深表惊讶。”
记者在其中一间客房注意到,民宿并不是“与世隔绝”。对面的骑楼像画一样沿街展开。清晨,客人只要打开一扇窗,便能听到来来往往拉货的拖车声,清晨开张营业时卷帘门上升的声音,店铺老板的叫卖声,以及街坊用粤语讨价还价的交谈声……
“不仅是外地人,许多曾经生活在广州、现在去了国外的人,也会偶尔回到这里住上几夜,带着他们的孩子来骑楼体验他们儿时生活的地方,他们认为这里还保留着当初对广州的记忆。”据说,Nomad’s Apartment最初的创意是吴小姐的先生想出来的,他给出的解释是:“nomad在英文中是游牧者、流浪者,广州的游客从天南海北而来,出门在外的他们就像游牧者一般,我希望骑楼中的民宿能给‘游牧’中的旅行者家一般的温暖。”
广州骑楼家底知多少?
骑楼堪称是广州人将西洋建筑风格和岭南建筑传统完美结合的产物,广州的骑楼大规模兴建是在20世纪初,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广州骑楼当年有多盛行?据悉,在1929年,广州的骑楼街发展到顶点,各种商店总数达2万多间,当时平均每50个广州人便有1间骑楼商铺。
如今广州的骑楼家底又如何?根据最新编制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骑楼街保护规划》,最新核查显示,广州现状传统骑楼街路段长度26.5公里,共60条。而《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4)》涉及骑楼路段长度22.4公里,尚有4.1公里的骑楼街未覆盖保护,因此本次规划扩大骑楼街保护范围,新增保护路段包括:东华西路、东华东路、越华路、豪贤路、仓边路、八旗二马路、米市路、朝天路、沿江西路、文德路。
对传统骑楼进行活化利用,适当改造以增加骑楼的生命力,也一直是政府支持、政策鼓励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就明确规定,鼓励根据历史建筑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利用,可以用作旅游观光、休闲场所、发展文化创意等功能,并鼓励社会资本和个人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而且针对广州已公布的历史建筑,相关部门组织编制了保护规划,每一栋历史建筑都有建议的活化利用指引。
此外,广州还提出对传统骑楼街进行复原。市国土规划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骑楼的复原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复建或新建骑楼,另一种是在建筑之间和非骑楼建筑的沿街面加建传统样式的柱廊。
复建或新建骑楼有两种情况,复建是指现状临街建筑质量较差,在未来有改造更新或拆除重建的可能时,应建议在该建筑原址进行骑楼复建,即拆除老旧危房之后应重新修建骑楼建筑;新建的情况是指骑楼街临街的地块为空地,还未进行开发建设,在未来对该地块进行开发时,应选择骑楼的形式修建临街建筑。而加建柱廊是指为了达到传统建筑与新建建筑步行空间衔接的目标,在现状骑楼建筑与新建建筑之间可采用连廊、构筑物等方式对廊柱进行连接,形成统一连续的步行空间。
策划/广报全媒体记者汤新颖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杜娟、赵方圆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家居装修中的哪些材料适合网购?
我这人喜欢简单粗暴点,所以废话就不多说了,直接切入整体。
先看哪些材料不适合网购。
第一,基础建材。作为基础性建材,后期很难更换,所以这个钱绝不能省,质量最重要,像电线和排水管这些东西,最好找一个懂行的亲友带,不然容易被坑。
第二,集成吊顶。因为这个东西涉及到设计以及后期的安装和售后问题,所以不适合网购。总之这类产品与家庭安全息息相关,在看不到实物的情况下,无法判断产品好坏。
第三,淋浴房和橱柜。淋浴房主要是五金配件和大面积的玻璃的组成,所以不适合运输,而且淋浴房这东西大多数还需要非标定制,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不合适,橱柜同理。
第四,阳台窗户。这个属于深加工的非标定制产品,同样不适合网购。虽然可以自己量尺寸让商家定做,但一旦出现误差和质量问题,退换会很麻烦。
第五,衣柜木门。也是非标准的定制家具,不好根据大家的实际情况来选购,此外这些大件的运输成本也不菲,更重要的是材质什么的根本无法判别。
第六,橱柜。前面说过,同淋浴房。
第七,水管。这个东西也不好运输,而且中途出现问题,或产品不和延误工期谁来负责?
那么适合网购的装修材料有哪些呢?
第一,开关插座。选购时,最好找品牌店,而且是搞活动最优惠,质量也不错。
第二,卫浴五金。这些东西包括毛巾杆、地漏、角阀等,很多都有相应的标准,一定要选择自己合适的,不过需要小心的是,别买到残次品。
第三,水槽、龙头、花洒。都是些小件,购买后,水电工基本都会安装的,而且价格和建材商城想比还是有一定优惠的。
第四,乳胶漆。如果不满意实体店商家的,也可以去网购。不过这东西一般包工包料。
第五,壁纸。网上有一定优惠,但需要注意的是,有很多是效果图,最好看实景的,放心些。
第六,电线。这个也没问题,不过一般也被装修公司全包了,毕竟牵扯到售后。
第七,灯饰。这个在网上挑选很方便,款式非常丰富多样,可以找到很多在实体店没有的。
第八,净水器、家用电器、小家电以及厨房电器。这些东西都不需要详尽的尺寸问题,所以可以放心网购,但有些价格也不便宜,所以还是要注重品牌和商家的一个资质。
最后再来做一个总结,我们会发现,什么装修材料适合网购都有明显的特征,比如它一定是标准化高的产品,不需要测量、设计和定做的;其次,不需要卖家安装,可以由装修工人安装和自己找人安装的;再者,运输方便,退换货也方便的;还有一个就是,基本不太有售后问题,或者售后问题比较容易解决的,这些东西都适合网购。
喜欢吃盐焗鸡的人一定喜欢吃白斩鸡吗?
答案肯定是:不一定。
1、白切鸡是粤菜鸡肴中最普通的一种,属浸鸡类,以其制作简易,刚熟不烂,不加配料且保持原味为特点,以广州荔湾区清平路清平饭店所制为佳,故又名曰“清平鸡”。白切鸡皮爽肉滑,清淡鲜美。著名的泮溪酒家白切鸡,曾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湛江白切鸡更是驰名粤港澳。此外,清平鸡也是白切鸡的一种。
白切鸡又名"白斩鸡"。清代人袁枚《随园食单》称之为白片鸡。他说:"鸡功最巨,诸菜赖之, 故令羽族之首,而以他禽附之,作羽族单。"单上列鸡菜数十款,用于蒸、炮、煨、卤、糟的都有,列以首位就是白片鸡,说它有"太羹元酒之味"。如今,粤菜厨坛中,鸡的菜式有200余款之多,而最为人常食不厌的正是白切鸡,原质原味,皮爽肉滑,大筵小席皆宜,深受食家青睐。声名远播的湛江白切鸡湛江白切鸡广东不少地方有吃白切鸡的习惯,但湛江人尤其喜爱白切鸡,它是湛江人节日加菜、宴客的第一菜。本地人做白切鸡一重选鸡,二重煮鸡,三重配味。所选鸡均为本地细骨农家鸡,绝无用饲料鸡和大骨鸡;煮鸡要求慢火煮浸,熟至八九成即可;配料用沙姜、蒜茸。本地之白切鸡均肉嫩骨香,十分可口。市上及酒店出售之白切鸡每公斤价在30~50元。做法一:1、将鸡在滚开汤锅内浸烫熟(不宜过熟,一般15分钟左右即可),取出晾凉后切成块(晾凉再切鸡肉不会散),装在盘中;注:为了使鸡皮爽滑生鸡要在热水中烫一下,紧接着用冷水冲凉。 在煮鸡的过程中要几次控净鸡肚子里的水,为的是使鸡肉受热均匀。 浸鸡时要提出水面两次,即每隔5分钟一次,提出后立即倒出鸡腔内的水,复放锅中,以保持腔内外温度一致,使之均匀致熟。然后用铁钩钩起,立即放入冷开水浸没,使之迅速冷却,从而皮爽肉滑,并洗去绒毛黄衣。(如7a64e4b893e5b19e31333363373639有条件最好用冰冻了的开水,提前将冷却的开水放冰箱里面冻起来,温度越低越好,只要不结冰就行)2、葱,姜切成末;分别装在小碗中,碗内在加少许的盐(姜葱是同放一起调味的,出来只有一个味碟,另外还有姜葱里加少许香菜也可,口味更好)3、炒勺内倒入油,在旺火上烧开,浇在葱末和姜末上。作成两个粘料。4、切好的鸡和粘料一切上桌。
做法二:1. 嫩子鸡宰杀煺毛,去内脏,洗净,备用;2. 姜去皮拍剁成泥;3. 葱去根须,洗净,取葱白切成丝;4. 将姜、葱、精盐拌匀,分盛二小碟;5. 用中火烧热炒锅,下油烧至微沸后,取出50克,分别淋在二小碟中,剩下10 克盛起待用;6. 将宰净的鸡,放入微沸的沸水锅浸没,浸时用铁钩(夹)将鸡每5 分钟提出一次,倒出腔内水,以保持鸡腔内外温度一致;7. 约浸15 分钟鸡便熟,用铁钩勾起,迅速将鸡放入冷开水中浸没冷却;8. 然后倒去冷开水,将鸡晾干表皮,在鸡皮上涂上剩下的10 克熟花生油;9. 全鸡切成小块,盛入碟中即成。1. 浸鸡的具体时间要视鸡只的大小,肥瘦来决定,一般在18分钟~25分钟。水够多的情况下,时间可减少。水浅的话时间要适量增多。2. 制白切鸡的关键在以微沸水浸至仅熟,用“虾眼水”。再用冷开水过冷而成。鸡的熟与否可以摸捏鸡的腿部,以大脚筋紧缩,鸡腿肉紧实,鸡胸肉紧实为熟。成品应“肉熟骨不熟”,“肉不带血,骨中带血”为佳。盐水鸡 不是普通饭馆所做的“卤牲口”,也不是保定府出名的“卤煮鸡”,是家庭中自饱或款客的妙品。盐水鸡的做法很简单,最要紧的是不用笋鸡,也不用多年老鸡,要用当年的大鸡(试其老嫩的方法是按其胸骨,应手折断的最嫩,应手弯软的也在当年,如为隔年老鸡,就非普通人指力所能屈动的了)活鸡现宰,煺净鸡毛,洗净内膛,一劈两半放进锅内(最好用南京砂锅或大同府砂钴)。放水须浸过鸡肉,多放一点食盐,加入料酒微火慢煨,靠到汤剩下一锅底时放进花椒,等最后出锅时,汤已没有多少。冷吃可以渗酒,热吃可以下饭,较市头出卖的高出百倍,缘故是原汤完全浸入鸡肉,和既煮鸡又要汤的不同,但千万不可使鸡肉过烂,否则也会失去美味。
盐水鸡【主 料】:鸡1只(重约1000克)。【辅 料】:精盐100克。1)将鸡洗去血水、漂净,鸡身体内外抹上精盐,用净白布包住,放入冰箱冷藏5小时取出,除去白布,抹干盐水;2)把鸡放入蒸笼,肚向下,蒸25分钟左右至熟,晾凉后斩件装盘即可。久负盛名的客家菜肴,自古至今均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皮软肉嫩,香浓美味,并有温补功能。鸡 1只 (约3斤) 粗盐 3斤 纱纸 1张 钖纸 1张大茴香 少许麻油 少许 甘草 少许葱姜 各5克(一钱)精盐 10克(二钱) 味精 5克(一钱)白糖 10克(二钱) 玫瑰酒 10克(二钱)
做法一1. 鸡洗净抹干,吊起风干至越干越好。2. 将两只鸡脚从尾部插入肚内,用纱纸包好,以牙签穿过鸡颈及鸡尾固定位置,以防纱纸散开。3. 锡纸裁至较所用的煲为大,铺于底部。4. 镬烧热,放入粗盐至黄色。将约1/3粗盐平均铺于煲底,放入煲鸡只,将余下的粗盐铺面。盖煲以慢火焗6分钟,将鸡双反转,再焗6分钟,最后熄焗12分钟即成。心得:1. 用瓦煲效果比较好,因焗的过程会令鸡只的皮变脆,而且可以不用锡纸铺底。2. 如鸡的重量在2斤左右,焗10分钟已足够。盐的分量亦应与鸡只相等。正宗盐焗鸡制法较为费时费事。下面亦介绍改良焗制法:先将宰好的鸡用细盐涂抹鸡体内外,然后将鸡用明火隔水蒸熟,再将鸡斩件。另用猪油或花生油,调味粉拌和原蒸鸡的汁煮滚成稠汁,盛大碗内,将斩好鸡块逐件沾香料油汁,砌放盘内。做法二将鸡拔净绒毛,斩去鸡爪,开膛,取出内脏,洗净。将大茴香、甘草、葱、姜、盐、糖、味精、玫瑰酒、麻油调和,抹在鸡身上,剩下的葱、姜等香料塞在鸡腹内,放在深碗内,上笼用大火蒸熟(约需半小时)取出鸡,起下鸡肉,剥下鸡皮,斩下鸡头、翅膀、鸡骨。再将鸡骨斩块放在盘内,鸡肉切条话放在鸡骨上,鸡皮切成方块排在鸡肉上,再装上鸡头、翅膀,恢复原鸡形状,最后将蒸鸡的原汁烧热,浇在鸡面上即成。
做法三材料:三黄鸡(1只)、沙姜(1小块)、香菜(2棵)调料:米酒(1/2杯)、粗海盐(3包,共3斤)工具:厨房纸(4张)、深底瓦煲(1只)1、沙姜洗净刮去外皮,剁成细末;香菜去头,洗净沥干水待用。2、三黄鸡洗净去内脏,斩去头、脖子和鸡脚,用厨房纸吸干水分。3、用米酒和沙姜末涂抹鸡身,腌制5分钟,将剩下的米酒倒入鸡腹里。4、用厨房纸将三黄鸡包住,一定要包得严实。5、先在瓦煲底部洒入1.5袋粗海盐,放入包好的鸡,再倒入1.5袋粗海盐盖住鸡身。6、 盖上瓦煲的盖子,铺上一块湿方巾,开小火煮60分钟左右。7、煮至湿方巾变干,说明鸡已熟,揭盖舀出鸡身上的粗海盐。8、取出煮熟的鸡,撕去厨房纸,将鸡置入碟中,放上香菜做点缀,即可上桌。
贴士:1、做盐焗鸡用的瓦煲,应选较深一点的,以便能装下海盐;由于瓦煲使用一次就丢弃,因此不宜选购太贵的。2、做完盐焗鸡后,只要将锅底变黑色的海盐刮去,白色的海盐还可以留着下次使用。3、三黄鸡,又名湛江鸡,鸡肉质嫩滑,皮脆骨软,脂肪丰满和味道鲜美。也可以选购清远鸡来入菜,但不宜选购饲料鸡,否则吃起来鸡味不浓。4、瓦煲底部的海盐,要高于两节食指,铺的海盐太浅的话,会将鸡身上的厨房纸烧焦,鸡皮会发黑难吃。5、包鸡用的纸,可以用草纸、牛皮纸或专用盐焗纸,如果购买不到,也可以用厨房纸代替。6、给瓦煲盖铺上湿方巾,待方巾变得干身,就说明锅内的鸡已熟。盐焗鸡“三法”说广州的盐焗鸡好吃,人人都知道,但盐焗鸡的“三法”恐怕就不那么清楚了。所以“三法”者,是一种盐焗鸡中的三种制法和吃法,即盐焗法、水焗法和气焗法三种。不同的制法都各有不同特色,但仍保持其盐焗鸡的基本风味,只是能更使不同口味食客的各适其适罢了。盐焗法即把配好调味料的光鸡用纸包好,放入炒制好的砂锅盐堆里焗制数小时而成,皮爽肉滑,骨香味浓。水焗法据说有一故事:据说,在解放前的40年代,有一来自东江的兴宁县人,在广州中山四鹿城隍庙附近开了一间名叫宁昌的小饭店(解放后与其他饭店合营,并改名为东江饭店),专门制作出售盐焗鸡,颇受食客欢迎。一次,有警察头目向该店预订了当晚吃的盐焗鸡,却又迟迟不来进食,该店已多次因此吃过亏。到当晚10时过后,老板为了不至赔本,便把已制好的盐焗鸡卖给另一顾客。正要收市时,那个警察头目却来吃鸡了,按照传统的制法已来不及,如果无鸡上席,定会闹起大事来。厨师们灵机一动,便想出了一种快捷的新制法———把光鸡放在热汤里浸熟后,撕离骨、肉、皮,用麻油、精盐等味料拌和,再砌成鸡形上碟,即“水焗法”。结果,虽香味稍逊于传统盐焗法,但不仅可以应付过去,且以肉滑皮爽取胜,受到了赞扬,从此便新增了此种水浸盐焗鸡的品种并沿袭至今。气焗法(将姜味、精盐、麻油等配料调好,涂在鸡胸腔内外,隔水蒸熟,肉香且滑,但不够爽口),则据说是后来为了适应一些比较喜欢吃到既能保持传统盐焗骨香味浓又能肉滑可口特色的顾客需要而创新的。最早的盐焗鸡是300多年前惠州东江海边盐场的盐工们为了方便贮存食物,偶尔发明的。后来,惠州的厨师又将盐腌改为用炒熟的盐把鸡焖熟,成菜香脓、鲜美、嫩滑,故称盐焗鸡。后来,盐焗鸡经过不断的加工、改进,又产生了许多新品种。在继承传统盐焗鸡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去掉了用盐焗制的过程,将各种分散的制作工艺和多种中草药、四大自制配方等像用锔子连接分散的金属、陶瓷一样,有机的连接、融合到一起,保留了鸡肉丰富的营养价值,外表澄黄油亮,鸡香清醇,而且香而不腻,爽滑鲜嫩,老少皆宜。经常食用有凉血润燥,滋肾通便、温脾暖胃的功效。由于这些工艺和配料的完美结合,盐锔鸡不仅口味独特,而且营养丰富,令人赞口不绝,入齿难忘。盐焗鸡是中国各大菜系最具特色的烹调技艺,它的形成与客家人的迁徙生活密切相关。在南迁过程中,客家人搬迁到一个地方,经常受异族侵扰,难以安居,被迫又搬迁到另一个地方。在居住过程中,每家每户均饲养家禽、家畜。在“逃亡”、迁徙过程中,活禽不便携带,便将其宰杀,放入盐包中,以便贮存、携带。到搬迁地后,这些贮存、携带的原料可以缓解原料的匮乏,又可滋补身体。盐焗鸡就是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运用智慧制作,并闻名于世的菜肴。起初,客家人将宰净后的原只鸡先用盐堆腌制、封存,要食用时,直接蒸熟即可,即现在的“客家咸鸡”。据传,有一位客家妇女儿女成群,其中一位小孩体弱多病,因当时缺乏各种营养食品,就将用盐腌制后的鸡,用纸包好放入炒热的盐中用砂煲煨熟,小孩食用后,身体逐渐恢复,强壮起来,并参加科举考试,中了状元。后来这种菜肴家喻户晓,成为每位客家妇女都能烹制的拿手菜肴。为方便烹调,适应大量生产,经客家厨师不断改良创新,创制出另一种风味的东江盐焗鸡。盐焗法成为客家菜的特色烹调法,制作出独具风味特色的“盐焗系列食品”,如盐焗凤(鸭)爪、盐焗狗肉(脚)、盐焗猪肚、盐焗水鱼等。
如何做陈皮?
当年陈皮的制作技艺:选果——摘果——开皮——翻皮——晒皮。
选果新会柑的生长发育过程分为柑青、微红柑、大红柑三个阶段,有着不的药效价值,贮藏方法都有所不同。
柑青皮:指果皮未着色,生理未成熟时采收果实所加工的皮。质硬、皮薄,味辛苦、气芳香。
微红皮:指果皮开始着色,但未完全着色,生理仍未充分成熟时采收果实所加工的皮,质较硬,皮微厚,味辛带苦略甜。
大红皮:指果皮已基本着色,生理已基本成熟时采收果实所加工的皮,质软、皮厚,味辛带甜香。
摘果使用园林专用修枝剪来剪果(不能随手摘果,这样会破伤皮的蒂,导致整个陈皮不完整)。
开皮先用湿布抹干净柑的表皮,采用对称二刀法开皮。即果蒂朝上,从果肩两边对称反向孤划两刀,留果顶部相连,三瓣剥开。
翻皮开皮后,先将鲜皮在阴凉处略为皱干(大概需要6小时左右),等皮身软后再翻皮,这样才能确保皮的完整性,保持了陈皮三瓣相连的外观。
晒皮选择晴朗、干燥天气,将已翻好的果皮置于专用晒皮容器或晒场内自然晾晒干。
当年陈皮的初生过程
提早4年:种下柑树
等待四年:果树结果
四年后的12月冬至时:采摘果子
12月下旬:开皮晒皮(初步失却水分)
12月下旬至1月月初:当年新皮制作完成
看更多美学知识和东方传统手艺,欢迎关注【东家·守艺人】。本答案来源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陈皮制作技艺”传承人新宝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