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集镇外,农村居民多分散居住,不似北方聚为村落。一般盐商和地主,多在城镇或田产附近建有三合院四合院或者大型宅院,少数大户还在宅院四周建有碉堡,雇佣家丁保护财产。著名的庄园有富顺县城沱江对岸的陈氏福源灏庄园。此庄园为清代奉政大夫陈宏泽的宅第,始建于嘉庆年间。它融衙门民居为一体,占地16.7亩,房屋99间,天井48个。内有荷花塘前花园后花园柏树林堆山垒石等,门前大坝占地1.2亩,房屋横阔95米,建筑面积约3600平方米。宅外有河流环绕,密林掩架,内部庭院绿化融为一体。 在自贡地区,由大盐商和富绅为首集资兴建的寨堡,据统计有74座,在地方动乱时作为避难之所。这些寨堡建在险峻的山顶,巨石为垣,状如山城,大者周径5公里,其中坚固险要规模宏大的有大安地区的大安寨三多寨等。三多寨为组团式寨子,其寨建在高大的山丘上,四周筑寨墙,设寨门防护。寨内的民居是一姓一宅院,按需要配置修建院落。每宅间相距一定的距离,有道路连接,便于互相往来,平时可各自独立。民国时期,三多寨等因住户甚多,有许多大型中式和中西合璧宅院别墅,又有水源,形成集市。其余寨堡由于交通不便,墙垣被拆,已逐步改建成民房。 盐工和农民的`住宅则较简单,一般是木骨泥墙瓦屋的三合院,枷担弯,一条框格局屋侧及附带拖部,用做厨房,农村亦可做猪牛圈。贫穷的盐工住在井灶附近的窝棚内,有的甚至就在灶旁的盐包子里睡觉。贫农和佃农的住宅系简陋的草房,多为泥墙。有的则以竹茅蒿杆为墙体,住之有风雨飘摇之感。 白族民居建筑艺术 一白族民居的建筑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这里山高谷深,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绝大部分。白族和云南的其他少数民族不同,她是一个定居的农业民族,并以水稻种植为主要生产活动。因此,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的平坝地区。由于水稻种植需要水源,因此,白族居住地区一般都有湖泊河流分布,水利灌溉较为便利。另外,也有少量白族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从总体上说,白族以村镇为单位居住。白族村镇内一般都有广场戏台本主庙等。民房相互毗连,沿街巷修建。如果村中有多个姓氏,同姓的人家一般都分布在同一街巷。村镇入口处建有风水照壁,并种有一至两棵枝叶繁茂的大青树作为风水树。村内有若干口水井,有的人家则在自家庭院中凿有水井。在大理,苍山十八溪水注入洱海,沿途所经村寨多将支流引入作为生活用水。青瓦白墙的白族村寨如珍珠般分布在苍山洱海之间,有如人间仙境,又如世外桃源,田园风光令人陶醉。
白族民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白族的民居建筑无论是在建筑风格还是建筑艺术上,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并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大理洱源鹤庆和剑川等聚居区的白族民居,就是白族居住民俗的集中体现。 白族民居多为土木结构或石木结构的三开间两层楼房。整座民居的左右后三面都用一尺见方的石头砌成两米左右的墙基,其上用土基砌成墙体。有的地方土质较硬,夯成的土墙十分坚固。而大理海西一带,富产青石,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区取材,广泛采用青石为主要建筑材料,大理民间"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不会倒"的俗语即指此。石头不仅用来打基础砌墙壁,也可用作门窗头的横梁,美观坚固。用石头作建筑材料,在大理由来已久。据记载,南诏的民居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民居的屋面用筒板瓦覆盖,前面重檐,形成前出廊的格局。木结构部分,屋架四柱落地,在排间之间和楼板照面枋的下面,前后均有一根通穿木枋,称为"穿枋"。穿枋是白族木匠的一项杰出创造,它把整幢房屋的排架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极强的抗震能力。木柱脚多设有柱石,以防潮湿。在整幢民居中,双层重檐是主要的特点,科学实用。楼上的屋檐下通常有一个平台,可以挂晒粮食,放置花木,同时可使阳光进入,适宜居住。下层屋檐前伸,可以保护房屋的木结构部分不受雨淋,底下宽阔的台阶走廊则成为全家人的重要生活空间。三开间的房屋中,中间为堂屋,装有六扇木雕格子门,平时只开两扇,有红白喜事才全部打开或取下。堂屋内设有神龛,一般不住人,一般仅作为接待宾客之用。两侧房屋住人,楼上房间通常作储藏室,人口较多的家庭有时也住人。 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以北京四合院为例作大致的比较,首先从主房的方位来看,北京四合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白族的建筑,喜欢依山势定主房,主房两边的房子叫耳房。主房多数坐西朝东,因为,太阳从东边出来,最先照到屋脊上,优先享受太阳的光辉,统领整个院子。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 白族民居大门
一般的白族人家,通常就在上述的三开间主房前两侧,配上厨房畜厩,围上围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院落,也就是白族最常见的民居格局。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用墙壁遮挡,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比较富裕的家庭,尤其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大理坝子以及鹤庆洱源的部分地区,在民居结构上更为讲究和丰富。这些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居结构如"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都较为完整,建筑艺术也较高。在大理坝子,"三坊一照壁"最为常见,并以其特有的建筑风格,成为白族建筑艺术的代表形式。 "三坊一照壁"是由三幢三开间房屋和一个照壁加围墙组成的院落。中间为正房,两侧为耳房,正房对面的北侧留出大门,正中立一堵照壁,故有"三坊一照壁"的称谓。"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结构的民居建筑,比"三坊一照壁"更为庞大复杂。所谓"四合五天井",是以四幢楼房为主组成的院落,两幢楼房的交接处另建一座小耳房和一个小天井,加上中间的一个大天井,共有五个天井,故名。
[新闻文章]
"六合同春"则是两个院落前后相连,每幢楼房之间,以及楼上楼下,都有走廊全部连通,因此又有"走马转角楼"之名。由于这两种民居结构庞大,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一般家庭无力建造,因此这两种民居建筑主要只分布于白族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下关和喜洲两地。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山区以及怒江州的部分白族聚居区,还有"木楞房"和干栏式的民居。但这两者在白族民居中并不具有典型意义。 二白族民居装饰艺术 白族的民居建筑,之所以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不仅体现在民居的建筑结构本身,还体现在与民居相关的各种装饰绘画雕刻诗文等方面。白族的民居建筑,十分强调建筑的艺术性。整个民居都精心进行艺术装饰。白族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门横披吊柱等部分。卷草飞龙蝙蝠玉兔,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更有不少带象征意义的,如"金狮吊绣球""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图案作品。白族木雕巧匠们还特别擅长作玲珑剔透的三至五层"透漏雕",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粉墙画壁"也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白,檐口彩画宽窄不同,饰有色彩相间的装饰带。以各种几何图形布置"花空"作花鸟山水书法等文人字画,表现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情趣。在白族民居里,对门楼和照壁的装饰尤其引人注目。门楼是院落的大门,它综合采用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多种装饰材料和手段,是一座飞檐串角斗拱重叠的综合性艺术建筑。它的枋檀椽梁纵横交错,结构精巧,雕刻玲珑剔透,彩绘图案明快优美。整个门楼富丽堂皇,古朴和谐,均衡对称,美观大方,富有立体感。照壁的装饰也很别致。壁面用白灰粉刷,壁顶多覆盖灰瓦青瓦,偶尔也用琉璃瓦。瓦檐飞翘,极具动感。在雪白的照壁上,或绘壁画,或题诗词,或镶精美的大理石屏。照壁脚底砌有花坛,种植茶花缅桂等花木,花坛底下放置盆景。照壁上的题字题诗,最能体现白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白族民居庭院的地面用青石板大理石板以及鹅卵石铺成,并构成各种图案,清新雅致。从美仑美奂的大门步入花香四溢幽雅恬静的庭院,顿时使人神清气爽。一座座青瓦白墙的"三坊一照壁",散布在苍山洱海之间,构成一幅优美绝伦的田园图画。 白族人民喜爱养花,家家户户都在家中种植花卉。种花爱花是白族的传统美德。因此,花也成为白族民居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多数人家的天井里一般都砌有花坛,种上几株山茶缅桂丹桂石榴香橼等乔木花果树。花坛边沿或屋檐口放置兰花等盆花。大理古城中的白族,几乎家家都有花园,户户都有盆景。有的还在院内筑有水池,内建假山。院内一般都安放着大理石的桌凳。整座花园设计别致,小巧玲珑但又清幽雅静,体现了白族地区特有的园林建筑艺术。 白族房子的布局,讲究严谨对称,照壁就是填充四方房子中缺一方的空白,使整个院子显得协调美观,匀净得体,典雅庄重的重要部分。它既鲜明地反映白族人的审美情趣,也充分表达了白族建筑风格的适应性和民族性,凝聚着白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憧憬。
白族照壁不仅建在家中,凡是有空地,或是需要衬托景致表达一定文化意义的地方,都可以建照壁。这些照壁,有的颂扬功名,有的祈求幸福,有的驱邪避灾,也有的是赞美家乡风光。围绕这些方面,照壁上可书写"功名显达""吉祥如意""山高水长""天赐良机""琴鹤家声""耕读传家"等,但最为常见的是"风花雪月""玉洱银苍",体现了白族人对家乡秀美山川的热爱。大门外空地上的照壁,多按照壁朝向来来书写题词。照壁朝东就写"紫气东来",照壁朝南就写"彩云南现",照壁朝西就写"关西世第",照壁朝北就写"北厥恩光"。 一个村子往往要立一个照壁。以洱源县为例,起凤村照壁上书写"造福于民",凤翔村中和大照壁上,书写"凤起腾蛟",源胜村大照壁上,则没有写字。村中的老人,经常聚会在照壁下乘凉,聊天,议论乡规民约,那些卖零食的老妈妈,也把小摊子摆到照壁下,赶个热闹。 洱源县凤羽坝子东面有一个又高又大的照壁,映衬着整个坝子,上书"辉映山川"四个大字,是大书法家杨立本的手笔,至今仍熠熠生辉。 书院门前也立有照壁,凤翔书院照壁长13米,厚1.27米,高10米,建于明朝,是大理州内最古老的照壁。"起凤书院"的照壁长12米,厚1.28米,高10米,建于清嘉庆三年,上书"教育救国"四个大字。 白族本主庙前也有照壁,起凤村本主庙照壁,上书"威镇华聪",源胜村本主庙照壁,上书"威镇罗峰"。华聪和罗峰,俱指高大俊秀的山峰。 寺庙也立照壁,灵鹫寺照壁,上书"鹫岭祗园";鹤林寺照壁,上书"鹤林仙都";龙华山照壁,上书"龙华毓秀";帝释山照壁,上书"帝释名山";观音山照壁,上书"慈云广被"。照壁上都写四个大字,非常醒目。照壁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成为白族地区特有的人文景观之一。 三民居的建造程序与礼仪 结婚和盖新房是白族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大事,所举行的仪式也最隆重。 白族建房是很讲究坐向的,虽然现今房屋结构有了一些变化,但"正房要靠山,才坐得起人家"的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一辈人。在选择建房位置时,一般都要使正房后端正对着他们认为吉利的山峦。 贺新房当天,午饭之后,亲戚朋友拎着猪头鸡,身后背着馍馍米花团红糖米糕,来贺新房参加上"喜梁"仪式。这是亲戚间的礼节,在架新房时必须按规矩送礼。
下午约一点半左右的时间,人们将早已准备好的写着"新厦落成增秀气,华门安居广财源""发奋起华居,自力建家园"等字样的对联,先北后南地贴在立柱上。贴对联还有讲究,白族认为,"天上雷公为大,地上北边为大",所以贴对联必须从北边开始,从北到南,否则犯了规矩是不吉利的。之后,将一张八仙桌在拜梁堂中摆放好,拜梁堂设在新屋架的中隔间,也就是正房中。摆好八仙桌,随后拿出事前准备好的八卦图"龙水"放有"五谷"和少许钱银的宝瓶猪头公鸡米花团碾细的香茅草馍馍和满满一斗米以及木匠用的尺子剪刀凿子锯子斧头等,一并供在了八仙桌上,并点上香。 白族的民居建筑艺术,是白族人民根据特定的自然环境所作的杰出创造,充分反映了白族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审美追求。散布在苍山洱海之间的白族村寨,青瓦白墙,绿树繁花,精致而又淡雅,清新而又和谐,宛如一幅优美的水墨山水画。再配上村寨周围美丽的田野,构成了白族人民世代生息的家园。 相关文章: 关于冬至的习俗12-31 关于新年送礼的习俗03-14 关于德国的新年习俗03-07 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11-09 关于春节的节日习俗08-13 关于寒衣节的习俗10-29 关于除夕习俗12-10 关于德国留学新年的习俗03-14 关于元旦的来历和习俗12-27
发表评论